<tr id="kdywy"></tr>

  • <tr id="kdywy"></tr>
  • <td id="kdywy"></td>
    <acronym id="kdywy"><strong id="kdywy"><address id="kdywy"></address></strong></acronym>
    <acronym id="kdywy"><label id="kdywy"></label></acronym>

    當前位置 : 浙江文明網 > 市縣動態 > 衢州 > 開化

    讓文明新風滋潤錢江源 開化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紀實

    發布時間:2019-05-06 16:54:05 來源: 浙江文明網 開化縣文明辦

      開化是千年古縣,歷來民風淳樸,崇尚文明。進入新時代,我們堅決扛起主體責任,不等不靠、先行先試,扎實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全縣15個鄉鎮、255個行政村實現“全覆蓋”。

      繪制了一張直通神經末梢的文明實踐導圖

      我們秉承“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用“433”架構繪制文明實踐導圖。

      “4”就是“四心引領”。傳習新思想強信心,把“大主題”做成“小切口”,讓黨的創新理論在尋常百姓家入眼入耳、入腦入心;傳授新文化聚民心,用“小故事”演繹“新文化”,推動文化服務“三下沉”、城鄉文藝大匯演,把人留下來,讓心聚起來;傳遞新關愛暖人心,以“微民生”傳遞“黨關懷”,系統實施“幸福食堂”“健康義診”等工程,讓群眾獲得感更多更強;傳播新風尚筑同心,用“身邊事”感染“身邊人”,用“好家風”弘揚“新文明”,讓社風民風更淳更好。

      “3”就是“三大體系”。做實責任體系,將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納入年度爭先考核,各級黨組織書記作為第一責任人,層層傳導壓力,壓實責任推進;做優聯動體系,整合現有基層宣傳思想文化陣地、涉農惠民項目、各類志愿服務隊伍,各個部門、各種渠道在一個主題下向農村基層聚焦發力;做活激勵體系,推行個性化獎勵辦法,尊重群眾首創精神,有效調動群眾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3”就是“三級陣地”。建好縣級實踐中心,加強統籌協調、功能集成和組織實施,發揮“指揮部”“孵化器”“發動機”作用;用好鄉鎮綜合文化站和農村文化禮堂,把每一個鄉所村站打造成融思想引領、道德教化、文化傳承于一體的強大陣地。

      建立了一支深入田間地頭的文明實踐隊伍

      我們堅持“人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的問題導向,建立“1+36+N”的志愿服務網絡體系。

      黨員干部帶頭入網,組建1支縣文明實踐中心志愿服務總隊,由我擔任總隊長,521名組團聯村干部、生態指導員和1498名村級網格“一長三員”、7835名“1+X”聯戶包事黨員加入實踐隊伍。

      專業人員爭相入網,組建農業科技、醫療衛生等36支專業服務分隊,吸引新東方大酒店、開化眼科醫院等13個民間組織、社會團體加入,法律援助、科技下鄉、專家義診等活動與“零距離”。

      鄉賢能人自愿入網,各鄉鎮、村成立志愿服務隊,實行“派單+點單”模式,因事而設、因需而送,“哪里需要哪里上”,6支寓外鄉賢隊伍和14個民間協會以及一大批田秀才、土專家、民間藝人、道德模范踴躍在田間地頭。

      去年以來,新編10本鄉土教材、新創32個主題節目,開展各類活動2800多場,干部辦實事、專家講理論、能人傳經驗、好人教品行、文藝工作者送文化,一系列的服務隊伍帶著黨的溫暖,穿過志愿服務“最后一公里”,飛入“尋常百姓家”。

      創設了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文明實踐模式

      我們把鄉風文明和治理有效有機結合,以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用“看得見的載體”實現“看不見的教化”。

      開通了“鄉村發布”,按照縣級統籌、鄉鎮把關、村級發布的運行模式,選定村里能說會道的發布人,用鄉土音翻譯大道理,用“家常話”解讀“新政策”,把新聞發布會開到村里、矛盾化解在溝通里,目前形成了“姚家發布”“東坑口說事”“說說翁村”等16個各具特色的“鄉村發布”,累計發布421場,解答問題1450人次,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240余次。

      開啟了“文明體檢”,設置思想道德、弘揚新風、遵紀守法等六大類標準,以戶為單位每季度開展一次,量化評價、公開公示,體檢結果與先進評選、政策獎勵掛鉤,已發放最美關愛基金16.9萬元,投放“有禮信貸”560余萬元。

      開設了“鄉村禮遇”,在各民宿村推廣“一杯清茶敬賓客、一桌好菜宴賓客”等“七個一”禮儀規范,縣級星級酒店專業服務分隊到村里面對面授課、一對一指導,全縣32個A級景區村接待水平大幅提升,接待游客數和直接營業收入均分別增長30%以上。

      開展了“鄉村比孝”,列出子女孝親清單、空巢老人關愛清單,量化經濟供養、生活照料日常標準,每月公布一批孝心故事,每季開展一次“孝星”評選,以“比孝”促鄰里互助、揚“孝道”新風。比如,東坑口村“以孝治村”,治出了村美人和、治出了村強民富。

      從四種模式運行效果看,群眾坐得下了、聽得進了、收獲多了、評價高了,基層治理實起來、強起來了,去年以來全縣進京上訪人次和國家信訪局登記人次分別下降27.4%和58.06%,獲評省級無信訪積案縣。

      形成了一套激勵比學趕超的文明實踐機制

      我們舉“制度保障”之綱,張“志愿服務”之目,讓文明實踐更有生機和活力。

      創新建立清單制,制定茶產業“三改三提”、法治金融、農村實用技術等5大類、35項主題“實踐清單”,按照“常態派單+個性點單”方式,推動文明實踐“照單上菜”。比如,何田鄉引進省市專家上門服務,解決了清水魚養殖小瓜蟲病的困擾。

      創新建立積分制,制定志愿服務活動積分制管理辦法,設置“隊伍創作”“質量評價”等指標,突出隊伍培育、節目創編等導向,對實踐活動分類積分并折算活動補助經費,使鄉村文明實踐由“自上而下送活動”變為“遍地開花賽活動”。

      創新建立競賽制。將文明實踐納入縣委15項重點專項任務之一,每季度組織現場PK,展示亮點、打分排名,形成“比學趕超”濃厚氛圍,不斷推動文明實踐工作互學互鑒、出新出彩。

    標簽:編輯: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