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城市的底色

城市如果有顏色,那它會是什么樣的顏色,是環保的綠色,是激情的紅色,是寧靜的藍色,抑或是高貴的紫色。無論是什么樣的顏色,文明都是了城市這幅畫中最重要的底色,只有用文明打底,才能繪出一幅不負韶華的山水人文畫卷。
在全縣萬眾一心加油干,環境“一鍵美顏”下,城市的市容市貌、人居環境得到了改善,一幅美麗、干凈、整潔、安全的家園畫卷正徐徐展開,但總有一些有意無意的不文明行為與之格格不入。泗溪河沿岸三角梅盆時常被破壞、偷盜;親水平臺沿線多處被燒黑;地磚頻遭壓損;車輛違停人行道隱患多……不文明的行為,破壞的不僅僅是環境,破壞的更是人心。
文明是城市的底色,是人心匯聚的紐帶。我愛我家,管好城市靠大家,自律是管理的關鍵,文明則是自律的圭臬。聽過“破窗效應”都知道,一件事情、一個東西一旦有了裂痕,人們就會有意無意地任其變得更壞。就像我們泗溪河沿岸三角梅盆被拿走一樣,第一個人去拿,沒人制止,接下來將會迎來更大的破壞,他們殊不知拿走的是三角梅,卻遺失了自己最寶貴的財富—文明。文明不是有所不為,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文明是你不去做不文明的事情時,也能夠勇敢站出來對不文明說“不”,為文明行為撐腰。就像是“打噴嚏”會傳染,文明也會“飛入尋常百姓家”互相傳播。城市管理的維護,離不開文明這樣紐帶,凝聚人心,打造高質量綠色文成。
文明是城市的底色,是陽光雨露的屏障。小時候聽過《風和太陽的故事》,故事講北風爺爺和太陽公公爭論誰能夠把行人身上的衣服脫下,在北風爺爺狂風下,那人冷地裹緊了衣服,在太陽公公溫暖照射下脫下來衣服。這個故事的寓意是說服比壓服更有效。城市管理也是一樣,如何培養市民城市文明意識,必須“軟硬兼施”,以“軟”為本。我們可以制定一系列的規章制度,但是最后的落腳點,必須是群眾素養的提升。文明就是素養提升的指揮棒,是素養提升的燈塔。德潤人心,讓文明的陽光雨露,變成城市管理、建設的一道天然屏障。讓文明的“太陽公公”照亮每個人心中的陰影,給整個城市送來溫暖。
一個城市的品位,在于城市居民的品質;一個城市居民的品質,在于每個人的文明程度。文明不僅僅是城市的底色,也是每一個居民道德的底色,在文成縣掀起的一次次文明熱潮,文明交通勸導,鶴城大姐志愿服務,志愿服務義工,雷霆公益救援隊……不斷為城市管理著色,讓城市在文明的底色下,繪出越來越美的藍圖。讓我們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共同創造“劉基故里天然文成”的燦爛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