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id="kdywy"></tr>

  • <tr id="kdywy"></tr>
  • <td id="kdywy"></td>
    <acronym id="kdywy"><strong id="kdywy"><address id="kdywy"></address></strong></acronym>
    <acronym id="kdywy"><label id="kdywy"></label></acronym>

    瑞安:志愿精神成家風 探尋鄭超豪的“慈善基因”

    發布時間:2021-05-19 16:03:51 來源: 瑞安文明中心

      走進陶山鎮沙洲村鄭超豪的老家,老墻壁上張貼著的“鄭氏家訓”很是醒目:烏雛羔羊知報本,人子不忘椿萱。親意欣欣孝色溫,家庭和睦皆歡……

      實際上,行孝揚善包含著志愿者精神的一個層面,一直在鄭超豪的家族中代代傳承著,成為家風,成為家人奉行的準則。這種家風在鄭超豪等人的發揚下,慢慢影響周邊的人、整個沙洲村,并且向著整個社會散發著。

      凝聚鄉村振興新動能“一人”支撐起無數個人

      鄭超豪原是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一名公務人員,卻同時又是實實在在的“志愿服務大使”。

      在志愿服務領域,鄭超豪認為,一個人的力量很單薄,但這個“一”支撐起無數個人時,便會產生無窮盡愛的力量。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2013年以來,他創辦崇德書院、崇德慈愛站、崇德互助義工隊、崇德和合之家、崇德助推鄉村振興志愿服務團等8項崇德公益系列事業,帶動355名志愿者共同為社會服務,他本人也為崇德書院義務開展講座超500場。

      2018年8月,崇德和合之家作為公益性社會組織入駐婚姻登記處,開展婚姻調解服務。目前,和合之家志愿者有80多名,包括婦女干部、機關事業單位退休干部、心理咨詢師等。自入駐婚姻登記處后,志愿者們主動介入離婚流程,坐在離婚登記室里“察言觀色”,只要察覺到前來辦離婚手續的夫婦還有挽回婚姻的可能性,就帶他們去調解室勸說。至今,他們已挽回了278個家庭。

      除了公益事業,最為人稱道的,還是鄭超豪對家鄉發展做出的貢獻。

      漫步沙洲村,林蔭綠植與錯落有致的黨建、崇德、健康特色宣傳長廊遙相呼應,道德、法治、慈善等公園參差分布,分外賞心悅目……在這里,幾乎每條道路、每座公園、每座橋梁的背后,都凝聚著新鄉賢的力量。鄉賢新動能在這里展現得淋漓盡致,成為我市鄉村振興的一個模式。

      這股鄉賢力量的凝結,離不開鄭超豪的努力。鄭超豪說,沙洲,是所有沙洲人共同的根,許多優秀的在外沙洲人,對家鄉都有著最樸實的情感,大家都愿意為家鄉建設貢獻力量。

      在鄭超豪等人的努力下,沙洲新鄉賢參事會、村民監督團等群團相繼成立。2018年10月,沙洲新鄉賢參事會正式授牌成立,這也是我市首個新鄉賢參事會。目前,該參事會已集聚了來自國內外的沙洲鄉賢50多人,已經募集了百多萬元的沙洲發展基金。

      鄉賢們的踴躍捐資與助力,讓鄭超豪等人提出的“一二三四五+”工程和“一縱三橫五環”道路網提升工程落地了,也改善了環村水系,逐步讓“善德沙洲、富美家園”愿景成為現實。

      鄭超豪說:“在自治、法治、德治的共識下,我們提煉出了‘賢治’的理念,用鄉賢們的嘉言懿行垂范鄉里、涵育文明鄉風,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深深扎根!

      鄭超豪認為,賢治不僅有“治理、建設”的天然內涵,還有“幫扶、關懷”的人文延伸。除了募集發展資金、參與矛盾糾紛調解化解之外,還可以在幫扶困難村民、關心慈善公益事業上擁有更多的可能。

      在鄉賢們的引領下,多年來,沙洲的好人好事不斷涌現,家風、村風、民風明顯向上,“愛鄉、崇德、守信、樂善”的沙洲精神越發深入人心。該村2014年被命名為“浙江省慈善村”。

      除了建設沙洲村,鄭超豪亦開始借助鄉賢的力量為全市的鄉村振興奉獻力量。今年4月6日,瑞安崇德助推鄉村振興志愿服務團正式成立,包括鄭超豪在內的27名瑞安籍或退休在瑞安的縣科級領導干部和高級職稱人員、優秀鄉賢成為首批志愿者。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我們嘗試探索一條人才下鄉的路子,讓退休領導干部、專家以及鄉賢這一寶貴智力資源,回到鄉村做志愿再立新功!编嵆辣硎,該服務團將發揮參謀智囊作用,為我市鄉村全面振興和“青春都市·幸福瑞安”貢獻余力。

      從小事做起堅持行孝揚善

      有人曾這樣問鄭超豪,為什么這么熱衷做志愿服務?鄭超豪回應:你,我,他,都可以成為志愿事業中的一分子。

      鄭超豪的“慈善基因”出自哪里呢?鄭超豪說:“父母和奶奶對我的影響很大,他們是我的榜樣,是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導我要行善助人!

      鄭超豪的奶奶是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很樸素。當年,70多歲的奶奶還會在村里的老渡口搭亭,供路人遮風擋雨,并在那里煮上一鍋熱茶,免費供過路人飲用,夏日解暑,冬日暖人。

      在鄭超豪眼里,父親鄭明行醫,是行善。上世紀40年代末,父親在家里開診所,有些村民生活困難,看病時都會先賒賬,等農收時,用米換了錢再來還醫藥費?吹讲糠痔貏e窘迫的村民,父親總是讓村民先把錢留著買種子,等待新的收成再還不遲。時間一點點過去,賬簿上總有些人的帳一直記著沒結清。為了讓村民不再惦記欠著的醫藥費,父親還曾燒毀了賒賬本,以示不用償還。奶奶和父母的真心和善良,讓村民真心感激,也在鄭超豪及兄弟姐妹們心中早早種下了行善的種子。

      2008年8月,母親去世,鄭超豪在悲痛之余,為母親成立一個道德基金,弘揚傳統美德,把對母親的愛轉化為對社會的愛。與家人商議之后,湊足10萬元,以母親名字命名成立“華鑫道德基金”,主要用于在本村開展道德示范家庭的評選,促進鄉風文明。

      鄭超豪有8個兄弟姐妹,兄友弟恭。二哥鄭義豪原是村里的赤腳醫生,不管晴天下雨,堅持為村民看病。三哥鄭禮豪原是一名教師,退休后自學中醫,每周六給鄭義豪打下手在村里義診。

      鄭超豪的妻子林玉霜從事護理工作多年,夫妻二人還一起創辦了“誠濟關愛護士基金”,他希望護士能得到社會應有的尊重。女兒鄭祎夢上班后第一個月的工資就捐到了“誠濟關愛護士基金”,周邊的朋友、同事需要幫忙,她總是會主動伸出援助之手!霸谖页砷L過程中,父親一直是引路人的角色,他一直教導我要樂于助人,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能收獲一份快樂!编嵉t夢說。

      在鄭超豪牽頭成立為低收入者發放早餐的崇德慈愛站里,也會經常見到鄭超豪家族成員的身影,他們將一個個愛心面包發出去的時候,臉上的笑容與對方感激的笑容同樣燦爛。

    標簽:編輯:龔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