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蹺,漢魏六朗百戲中稱“蹺技”,宋代叫“踏橋”,清代始稱“高蹺”,俗稱“踏高蹺”。 “高蹺”又叫“高蹺秧歌”,是一種廣泛流行于我國各地和各民族的一種民間舞蹈。 “高蹺”因舞蹈者需要在腳上綁著長木蹺或者是踩著長木蹺來進行表演,故而得名。 “高蹺”需要人踩在長木蹺上,故技藝性極強,表演時形式活潑,動作多樣,極具喜慶色彩,深受群眾歡迎。
高蹺的產生據說是人嫌自己長得不高,采不到那些高大的樹上所長的果子,從而有聰明人想出辦法,用長木蹺把自己的雙腿接高,便能輕易采到樹上的果子。人們發現踩著長木蹺行走很是好看,故久而久之就發展到現在的高蹺藝術。
“亭趾高蹺”歷史悠久,是一種廟會節慶期間的民間娛樂活動,在周邊地區極具知名度。據傳,“亭趾高蹺”創建于清代光緒年間,一代一代地在民間傳承了下來,至今已有著一百多年的傳承歷史。
“亭趾高蹺”的表演,在當地民眾中被稱為“踩高蹺”或者是“踏高蹺”,她伴隨著廟會的民間藝術表演活動而產生,是舊時傳統廟會中一項常見的表演活動。表演時,舞蹈者先要進行化妝,一個個全都化妝成古代傳統戲劇的人物形像,有生、旦、凈、末、丑等各種角色。上高蹺時,還要進行固定,人踏在踏板上,從踏板起到膝蓋以下小腿部分,全用綁帶緊綁牢固。
“亭趾高蹺”在表演時還分有文蹺、武蹺兩種,文蹺以走動為主,人踩在高蹺上行走自如,并雙手舞動隨著音樂節奏踩出秧歌舞步;而武蹺則要展示跳高、劈叉、踢腿等高難度動作,做武術性、競技性表演!巴ぶ焊哕E”還有高矮之分,矮一點的高蹺一般用來作扭秧歌表演,高一點的高蹺只能來回走動,偶爾踢一下飛腿!巴ぶ焊哕E”最高的高蹺達到四米以上,需要有多年表演技藝的人才能踩上去。
“亭趾高蹺”的表演一般由十數人不等組成。其中由訓練有素的青壯年農民分別扮演梁山好漢108將的高蹺表演最有特色,這些高蹺演員分別化了妝,手持符合人物角色的各種道具,雙腳踩著2-3米不等的木蹺,個個居高臨下,昂首挺胸,隊伍浩浩蕩蕩,游行于各種廟會和元宵等節慶活動,旁邊還有專門和鑼鼓隊伴奏,敲打自由調。隊伍所到之處,一時間,人山人海,十分熱鬧。
2006年12月,“亭趾高蹺”被列入第一批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為非遺文化的傳承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