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今日天氣晴,我和勝文通了電話,下午有記者來采訪,我在家里等!闭铝謽蛟诩埳蠈懙。每天記錄當天發生的事,包括家庭收支、村里的大事,慢慢地就寫成了村史,這本日記,章林橋已經寫了72年。從1950年起,他已經寫下了近60余萬字,給村里留下了一筆寶貴財富。
章林橋老人身材精瘦,一頭銀發
90歲的章林橋是一位退休教師,退休后一直住在諸暨市東和鄉姚邵畈村巖畈自然村。昨天(8月31日),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來到老人的家里,參觀老人的手寫村史,聽他講講村史里的趣事兒。
當年考上金華一中,家里拿不出學費沒能成行
章林橋身材精瘦,一頭銀發,雖已90歲高齡,但他思路清晰,問起村里的幾年前的事他對答如流,仿佛村史就在他的腦子里。
1933年,章林橋出生在一個木匠之家。因為個頭小,沒什么力氣,他沒能繼承父親的手藝,1946年,被家里送到附近的大林村讀小學。
當時整個村子只有三個人上過學,章林橋是其中之一!皩W習成績優良,閑話太多!闭铝謽蛑两裼浀眯W老師給他的評語。因為個頭小,他坐在前排,好動的他常被老師“抓現行”,但老師說,他是塊讀書的料。
小學畢業后他上了當地的學勉中學。1955年畢業,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金華一中,但因為湊不出16塊錢學費,章林橋與高中失之交臂。
“如果上了高中,我可能還有機會上大學!闭铝謽蛘f,當時家里太窮了,全家人共用一塊毛巾一個臉盆,要去金華求學根本不現實。
輟學后,他便跟著家人干農活,因為上過學,會珠算,每到收糧的季節,他還會幫村里的糧站記賬。
1958年,村里的小學缺老師,作為“高材生”的章林橋順理成章成了代課老師。又因為打得一手好算盤,他同時兼著村里會計的活兒,村里的收支,糧產都由他一人記錄。
“有一年鄉里來問前年糧食的產量怎么樣,那時候我們沒有數據,后來我就自己開始記了!本瓦@樣,章林橋多了一項“日!,村里的糧產、畝產、戶產他全都記錄在冊,60萬字的村史也是從這時開始的。
72年,從日記寫到村史
記者跟著章老師上了二樓的書房,用檔案盒裝好的村史整整齊齊躺在柜子里,章老師指給我看,這個是村史資料、這是村里收支賬本……
一本地方志的構架足夠豐富,需要有歷史沿革和發展、自然環境、產業結構、地理位置、民風民俗、文化教育、人口變遷……但是仔細翻看章林橋這些以日記為載體的村史,會發現其中地質氣候、經濟收入、人口變遷、歷史事件等方方面面都有涉及。
當發現自己的流水賬越記越多時,章林橋慢慢產生了把流水賬整理成村史的念頭,平常還會看看其他地方的村史做參考,缺了的內容想辦法再補上。細心看這些手寫村史,會發現在日記上有各種顏色的注腳補充。
村里的第一份黑板報也是章林橋出的,每天他都會瀏覽當天的報紙,外面發生什么新鮮事兒,他會挑一些畫到黑板報上,讓村里人看。
后來報紙訂得多了,他會把報紙送到村民家里,給大家傳閱。大家有看不懂的字就問章老師,這其中也包括《錢江晚報》。
章林橋始終記著自己的教師身份,寫村史的初衷,還是希望后輩們能了解巖畈村的歷史!拔揖拖氚盐覀兇宓臍v史記錄下來,讓以后的人都能看到,對我們村有個了解!
目前這62本賬目已經被諸暨市檔案館收藏。老人說,他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出版村史,讓后人能夠看到村莊變化的點點滴滴。
這本村史很有趣,有個版塊叫“巖畈百個第一”
在章林橋眾多的手寫資料中,有村莊發生的大事件,例如“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楓橋解放;1949年5-6月,諸暨解放,成為浙江省第十專區!币灿猩婕皞人的小事情,如村內的婚喪嫁娶均有記錄。
其中有個分類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這個版塊叫“巖畈百個第一”,里面記錄了巖畈村“一百個第一”。
“1980年巖畈人口最多,479人;1964年巖畈出生人口最多,22人;巖畈第一個女駕駛員,章月芹,1979年;第一個火化的人……”章林橋按照自己的想法,整理記錄了“巖畈的百個第一”,從這百個第一里,也能窺得百年來巖畈這個小村落的變化與發展。
章林橋自己也出現在這個板塊里,按照記錄,1975年3月全村第一只手表的擁有者正是章林橋本人。
“當年手表要用表票買,一個東和鄉一年就一只表好買!闭铝謽蛘f,“我的表姐當年在南京的鐘表廠上班,所以全巖畈我有了第一只中山牌手表!崩先酥两襁收藏著這只手表。當時村里人走親訪友都會問他借表戴,有時候借一天,有時候借兩天,相當搶手。
老人還特意拿出了幾本裝幀精美的相冊給記者看,其中兩本分別是孫子和孫女的,兩個孩子在村里長大。相冊里不只有照片,第一頁是出生證明,往后翻,幼兒園的照片、小學的獎狀、高中的飯卡、大學的畢業證書……相冊里面還夾著一張紙,上面也列出了孫子的“100個第一次”,“第一次剃頭、第一顆門牙、第一次走路……”字里行間,是爺爺對孫子滿滿的愛。
他還記下來家庭70年來的開支賬目,成為東和鄉群眾生活水平躍升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