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姝穎(后一)向毛華岳(左一)送花(共享聯盟·金華季俊磊攝)
“毛爺爺!”出發前,鄒姝穎已決定要克制情緒。但日前再見到80歲的毛華岳時,這位明年將從浙師大畢業,回到家鄉武義任教的“準老師”,還是流下了眼淚。
18年前,鄒姝穎就讀于武義大田鄉古竹中心小學。她一直記得,在她入學那年,學校里來了個“毛爺爺”。毛華岳是浙師大原黨委書記,古竹中心小學名譽校長。2003年,浙江省實施“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大田鄉是武義的欠發達鄉鎮之一,浙師大則是其幫扶單位,為期5年。那時,臨近退休的毛岳華,接下了幫扶領導小組組長的工作。改善山區教育,是他牽掛的一大要事。
“我是毛爺爺帶頭幫助學校后受益的第一批學生。沒有他,就沒有我的今天!编u姝穎說。盡管在浙師大的校園里,兩人此前從未有過交集,但鄒姝穎還是在偶然間發現,這位學校的原黨委書記,竟就是自己當年的“老校長”。
而在毛華岳眼里,這份記憶最初是沉重的。早年間的古竹中心小學,“根本沒法跟城里學校比”——不僅校舍破舊,連學生用的課桌都是坑坑洼洼的。其他配套辦學條件也十分簡陋:乒乓球臺是水泥澆筑的,上面放了幾塊磚頭權當球網;操場碰到雨天就會泥濘不堪,有時積水可以深達10厘米左右。
古竹中心小學舊貌一覽(共享聯盟·金華季俊磊攝)
“這竟然已經算鄉里條件最好的學校?”和當地干部調研時,毛華岳詫異了。
2004年初,毛華岳開始帶頭籌劃實施古竹中心小學校園擴建工程。經過他的牽頭努力,5年時間里,浙師大先后捐款捐物300多萬元,武義縣各級有關部門也籌措了300萬元,使學校逐步達到省“萬校標準化建工程"二類學校標準。
就讀期間,鄒姝穎也清楚地記得母校的變化。
“我記得二年級暑假結束回到學校,發現新教學樓都建起來了,變得好漂亮!编u姝穎說。原本,大家上學時還要帶蒸飯盒,很難吃上肉。在那之后,有了嶄新的食堂,飲食明顯改善,還有了新籃球架、新乒乓球臺……實際上,包括鄒姝穎在內,大多數學生家境并不好。學校煥然一新的樣子,給“山里娃”們的心田,種下了“不一樣的東西"。
鄒姝穎分享了最讓她記憶深刻的地方!懊珷敔敗钡牡絹,還讓從小生長在山間的大家,有機會看到“外面的世界”!懊磕陜和,毛爺爺都會安排學生到金華參觀游玩,去景區、動物園、博物館、浙師大校園等等!彼f,當年全校近300名學生,哪怕經費受限,“毛爺爺”都要保證每個孩子在畢業前都能去上一次。其實,鄒姝穎如今和浙師大的緣分,也正源自當時的一次參觀!斑小的我偷偷下了決心,要努力學習,來這里讀書!彼退麄儼l現,大山外,是大千世界,在等他們去闖。
兒時的鄒姝穎(右四)隨學校在浙師大校園參觀(共享聯盟·金華季俊磊攝)
“我是個老頭子,趁還沒退休,身上還能發點光熱,高興都來不及呢!泵A岳說。
實際上,毛華岳對孩子們的承諾,時至今日仍在繼續。2008年,毛華岳在第一輪幫扶工作結束后就已正式退休。他與古竹中心小學的緣分本應走到盡頭,但他仍堅持以“名譽校長”的身份,繼續幫助一代又一代的山區孩子。
多年來,他四處奔走,游說社會各界繼續捐資捐物,古竹中心小學的擴建工程得以延續:2010年,武義農村小學第一條塑膠跑道在古竹中心小學建成;2012年,辦公綜合樓破土動工。他還倡議成立了“古竹中心小學教師獎勵基金”。在全家人的支持下,他帶頭捐贈,并與愛心企業合作,形成如今超百萬元規模的教師獎勵基金;鹄锏拿恳环皱X,都結結實實用在了培養優秀教師隊伍、留住鄉村教育人才上。
不過,毛華岳也確實未曾預想,他的背影,會成為鄒姝穎等一批“山里娃”們難以忘卻的榜樣。即將研究生畢業的鄒姝穎說,自己回武義教書的打算,也是想向恩師對大山的奉獻“致敬”。她的其他同學,有的也跟隨“毛爺爺”的腳步,站上了講臺。
“我會一直做下去,無限期!彼f。
“我會像他一樣,出山之后,再入山!彼f。
如今,兩人再遇。這場跨越18年的“雙向奔赴”,是巧合,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