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id="kdywy"></tr>

  • <tr id="kdywy"></tr>
  • <td id="kdywy"></td>
    <acronym id="kdywy"><strong id="kdywy"><address id="kdywy"></address></strong></acronym>
    <acronym id="kdywy"><label id="kdywy"></label></acronym>

    當前位置 : 浙江文明網 > 市縣動態 > 寧波

    12位街頭手藝人 在巧手驛站“重啟”人生

    發布時間:2023-02-28 09:27:00 來源: 寧波日報 記者 沈之鎣

      2月中旬,北京。

      “要讓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規范有序回歸百姓生活,讓適老化服務、休閑娛樂等設施更加豐富,使居民生活消費更便利!

      商務部發言人在新聞發布會上釋放的這個信號,被寧波修補衣服的趙秋芬在手機上看到時,已是6天后。

      透過厚厚的眼鏡片,這個56歲的手藝人一字一句看完全文,“國家都在關心小修小補,高興啊,我會好好干!

      5年前,修補衣服20年的趙秋芬結束“流浪”,和其他11位街頭手藝人一起搬進江北莊橋的巧手驛站。

      這是當地政府專為街頭手藝人打造的“家”,他們的人生也在這里“重啟”。

       “不受罪了”

      江北區麗莊路67-68號,是巧手驛站所在地,打開手機地圖,就能輕松找到。

    經過升級的巧手驛站。

      在這里,居民可以修補衣服、補鞋、配鑰匙、修家電。

      160平方米的驛站,地理位置優越,是老莊橋的中心區,緊靠莊橋公園,離莊橋大街也不遠,人流密集。

      河南人趙秋芬的修補攤在驛站入口處,記者探訪的時段,小攤的生意沒怎么停過。

      20年前,在寧波打工的兩個弟弟建議趙秋芬補衣服賺錢,“他們說,姐,你會這手藝,來寧波擺個攤,給人家縫縫補補。我說,中啊!

      趙秋芬在派出所旁擺了個小攤,修補一件衣服幾元錢,靠著這門手藝,她養大了3個孩子。

      “過去在外擺攤,一到下雨天就沒法干活。這里條件好,不用淋雨,不用每天出攤收攤,熱了有電扇!

      “找我補衣服的,四面八方的人都有,還有來自非洲的外國人!

      61歲的李艷榮同樣來自河南,16歲學習裁縫手藝,1985年到寧波的羊毛衫廠打工,之后跟人合伙創業做服裝。

      因為服裝生意沒有太大起色,10年前,她轉行修補衣服,在信用社旁的樓梯下擺攤,修補羊毛衫是她的拿手活。

      “下雨天,縫紉機上會積水,我就常備一塊海綿!笔彝鈹[攤,冬冷夏熱,實在受不了,李艷榮會躲到信用社里取暖、乘涼。

      自從搬到巧手驛站,她最大的感受是“不受罪了”。

      驛站里的12位手藝人,年紀多在五六十歲,有莊橋本地人,也有不少來自外地,其中兩位是殘疾人。

      除了兩位殘疾人免租金,10位身體健全的手藝人每月只需支付100元租金,且租金收益全部用于驛站的日常維護。電費則根據每個攤位的實際用電量另付。

      擋風遮雨的“家”

      關于巧手驛站的由來,莊橋街道城建辦副主任吳照輝有發言權,他經歷了驛站打造的全過程。

      2017年,莊橋開展小城鎮綜合整治,街頭擺攤的手藝人如何安置成了難題。

      在吳照輝看來,驅趕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一是老百姓對小修小補有需求,二是每個小攤維系著一戶家庭的生計,“一個缺服務,一個缺工作,保留,可以達到共贏!

      于是,莊橋街道將莊橋公園的管理用房進行改造,給流動手藝人一個擋風遮雨的“家”。

      吳照輝說,設立巧手驛站,一部分靈感來自寧波街頭的愛心早餐車。不過,早餐車是單打獨斗,經營上有時間限制,莊橋的做法是把手藝人集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小型“修補綜合體”,老百姓的修補問題,可以“一站式”解決。

      給這個“修補綜合體”取名,也費了一番心思。吳照輝和同事前后想了十多個,包括“縫縫補補”“愛心驛站”等。

      “那段時間,我們科室每天中午開展‘頭腦風暴’,后來想到他們個個心靈手巧,決定取名‘巧手驛站’!

      相比硬件上的打造,做通手藝人的思想工作更難。

      手藝人有很多顧慮,比如,突然挪窩,生意會不會受影響?聚在一起,會不會引發同行競爭?

      吳照輝給他們舉例子、講道理。

      “我跟他們講,你到菜場看看,不可能只有一家賣魚的或一家賣菜的!

      “喜糖一條街、婚紗一條街,有沒有聽說過?我們要的是人員聚集,形成一個市場!

      “人家掙大錢,我們掙小錢!

      為了進一步打消手藝人的疑慮,吳照輝和同事還專門帶大伙實地查看選址。

      2018年,巧手驛站順利開張。

      后來,驛站經過一次改造升級:招牌中的“巧”字經過設計,包含了縫紉機、臺燈等元素,變得更醒目;裝修格局也有變化,大門改成遙控卷簾門,空間敞開,室內亮堂,更適合營業。

      每天開張11個小時

      5年來,這個帶有公益性質的巧手驛站,服務了莊橋街道近16萬人口,還輻射到其他區域。

      山東人李敏在莊橋定居15年,兒子的工裝褲偏長,這次專門拿到巧手驛站修改。

      她是李艷榮的老顧客,雙方相識多年。

      “我體態比較胖,從網上買的衣服都拿到李姐這里改!

      “有了這個驛站方便很多,以前修東西要東奔西跑,這里多好,啥都有,價格也很實惠!

      來寧波20多年,李敏之前在好幾個地方暫居過,沒碰到過像莊橋巧手驛站這樣集中的修補點。

      因為這個小小的驛站,12戶人家的生活有了盼頭——

    王家中的補鞋攤。(沈之鎣攝)

      55歲的王家中修鞋22年,來驛站后,生意比往日在外面擺攤要好一些,月入4000多元,他說要多掙點養老錢,做到干不動為止;

      修高壓鍋、配鑰匙的郭善英今年61歲,仍沒有退休的打算,她說要努力攢錢,幫兒子完成結婚大事;

      趙秋芬打算再干10年,小女兒大學畢業剛參加工作,她想著給女兒買輛車當嫁妝……

      巧手驛站實行自治管理。有人開門,有人燒水,有人打掃衛生。

      有了安穩的落腳點,這群手藝人迸發出強大的能量。他們每天早上8點開門營業,干到晚上7點下班,1天工作11個小時,除了春節假期,全年無休。

    標簽:編輯:龔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