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田縣溫溪鎮,“浙江省書協刻字委員會青田創作基地”遠近聞名。
一進門,幽幽木香撲面而來。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溫溪傳統刻字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項長春正在指導學員如何刻字。寬大厚重的非洲梨花木在項長春手中漸漸成了一幅藝術作品。
項長春先在宣紙上揮毫寫下作品,然后在木板上一番粗刻、細刻,三角刀、斜口刀、平口刀、圓刀等20多把刻刀運用自如。他以刀代筆,采用“陰刻與陽刻”兩種基本刻制方法,備料、選料、裁取、打磨、設計、雕刻、上漆貼金……整個過程工藝精湛,做工精細。
400多平方米的創作基地展廳,懸掛著100多幅獨具創意的書刻作品。每一幅都獨具藝術特色。
1971年出生的項長春,是土生土長的青田縣溫溪鎮人。他順其祖父輩開始涉足“刻字”這門手藝。祖父項品獻早在1949年前后已將刻字作為謀生的技能。父親項寶楚在上世紀80年代漸漸成為溫溪一帶頗有名氣的“雕刻家”。項長春從小耳濡目染,15歲左右已經掌握基本雕刻手法,初中畢業后選擇了美術專業,另又修了書法課程。在他看來,書法美術雕刻相輔相成,專業的理論學習讓雕刻有了扎實的基礎,其雕刻技藝因此更具專業性。畢業后,他放棄了教師崗位,立志繼承祖業把刻字技藝傳承下去,他跟隨父親到各地的廟里畫壁畫、刻牌匾.從事楹聯、匾額等各類雕刻制作。
期間,項長春去大學再深造,在傳統刻字上進行了創新,成為業界一匹黑馬。他既有學院派的美術基礎,又有傳統民間藝術的實踐經驗,他精于傳統刻字、繪畫、書法、攝影等多種藝術形式,還率領團隊在全國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書法篆刻展和第八屆、九屆、十一屆全國刻字藝術展上獲得斐然成績,被稱為“青田現象”。
項長春善于利用木材的不同特性,來創作風格多變的作品,他在韓國舉辦的第三屆國際刻字藝術大展中獲“委員長獎”的作品《太鶴山》,就是由一塊質地細密的樟木創作而成。整幅作品突出一個“山”的字形,在構圖上利用山的形態形成整幅作品的黃金分割線,而“太鶴”兩字隱在“山”字里面,表達了“義形刻字”的形式與意向營構的境界營造。
古代傳統刻字,書家與刻工是分離的,現代刻字則不同,書寫者同時是篆刻者。項長春突破以往“你寫我刻”的限制,進入“自書自畫自刻”的現代雕刻局面,使作品融入了雕刻人的靈魂?套殖闪说诙䲡ǖ膭撟,融入了四維的時空構成。
刀隨心動,刻出個性,他把技術活、工匠活提升為了“藝術活”。賦予了刻字藝術二次生命,把傳統手工藝提升到一個地區的文化上來傳承和發揚。
項長春通過師帶徒、舉辦培訓等方式進行傳承。創作基地曾吸引西班牙、浙江省內各高校及中小學學生前來體驗刻字,并舉行每月兩次的刻字公益培訓。目前已帶徒弟100余人,分布于我市各個縣(市、區)。每年慕名而來制匾的人遍布全國各地。其中,木刻字代表作品有青田山口鎮《青田石雕城》《徐岳軍石雕藝術館》、麗水南明山《漉雪亭》《抱擈亭》《松風亭》《夢溪亭》《印月亭》楹聯,應星樓《停濤軒》《怡翠亭》,古堰畫鄉《竹韻畫藝》、青田縣石門洞《石門書院》《誠明齋》等。
他還通過進學校、進課堂授課等活動,建立傳承基地。通過書法創作、雕刻技法和色彩運用,在木質材料上打造立體的漢字形態,由文字書寫、材質肌理、刀法表現、色彩構成等部分組成,并以此來表達主題思想。
近日,喜訊傳來,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了《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青田縣“溫溪傳統刻字技藝”非遺項目名列其中。
“當刀具在木板上行走,那種篆刻藝術之美的尋覓感是無法言說的!表楅L春以刀為筆,力透秀木,與木結緣。他的刻字藝術作品就像一首無言的詩,一部無曲的樂章,承載著他的學識、修養、志趣。他將書法、雕刻、繪畫、雕塑、裝飾工藝等綜合藝術融于一體,從而化為一種新穎的“大書法”,被中國書法家協會列為與書法、篆刻同等的藝術門類,目前在我省乃至全國均屬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