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id="kdywy"></tr>

  • <tr id="kdywy"></tr>
  • <td id="kdywy"></td>
    <acronym id="kdywy"><strong id="kdywy"><address id="kdywy"></address></strong></acronym>
    <acronym id="kdywy"><label id="kdywy"></label></acronym>

    當前位置 : 浙江文明網 > 市縣動態 > 臺州

    一門六子從軍記

    三門這戶烈士家庭,隔代上演“紅色接力”——

    發布時間:2023-03-17 14:11:29 來源: 臺州日報 記者 陶子騫 李洲洋

    兄弟5人與奶奶金金珠在一起。右起分別為鄭士波、楊天越、周成相、楊天書、何一帆。

    穿上軍裝的鄭凱軒

      “從軍,源于我血液深處的愛國情感和本能沖動……”3月14日,三門人鄭凱軒作為新兵代表發言。這是他參加北京新兵役前訓練的第十天,連日操練,他瘦了,也黑了,但目光炯炯,精神昂揚,已初步有了一個“兵”的樣子。

      此前,鄭凱軒在清華大學法學院讀三年級,投筆從戎,是他自己的選擇,對此,他的家人并不意外。從2005年起,他們家族這一輩的男丁相繼從軍。鄭凱軒是家里的“老幺”,他的五位兄長,全是軍人。

      “讓我來當家里第六個兵吧!”下定決心那天,鄭凱軒跟父母說,“我們要把這個光榮傳統延續下去!

      紅色的種子

      “您的孫子為什么都去當兵了?”圍住鄭凱軒奶奶金金珠的記者中,有人發問。

      “我父親金賢儉是烈士,烈士后代根正苗紅,他們保家衛國不是應該的嗎?”金金珠理所當然地回答,底氣十足。

      翻看三門亭旁紅色往事的資料,“金賢儉”這個名字,屢屢出現。解放戰爭時期,他是中共三門縣亭旁區委聯絡員。1948年,在敵人的一次圍剿中,為掩護駐扎三門亭旁山區的游擊隊撤離,金賢儉犧牲于海游鎮千井潭。

      父親走時,金金珠只有5歲。成長過程中,靠著母親和鄰里的講述,她逐漸拼湊出父親犧牲時的場景。

      “他們說我父親經受了嚴刑拷打,始終沒有松口!苯鸾鹬檎f。多年來,她牢牢記住這些細節,并講給兒孫聽。

      “從小就知道曾外公是烈士!编嵤坎ㄊ切值苤械睦洗,也是第一個從軍的。他回憶,在亭旁,像他們家這樣的烈士后人不在少數,尊崇烈士,往往就是尊崇先輩。每年,家家戶戶還會給烈士掃墓。

      在這片土地長大,紅色的種子自小就栽種于鄭士波的心里:“少時漫山遍野地跑,我會想象烈士在這里浴血奮戰的場景,血液為之沸騰!

      到了高二,老師、同學們就都知道鄭士波向往軍旅生活,常常開玩笑,說他會去當兵。而他也默默做了決定——去部隊走一遭。

    鄭士波

      大一那年,鄭士波終于入伍。他坦承,一開始,男孩子喜歡摸槍摸炮,覺得那樣帥氣,選擇入伍,有一部分是因為這些。但去了部隊,集體生活讓他發生了改變。

      成為軍人

      “部隊里不講自我,講團結;不講個人利益,講奉獻!”鄭士波全身心投入到部隊的生活里。每一次訓練,他都全力以赴。他一分鐘能做106個俯臥撐。扔手榴彈,每次扔完他都拿不穩筷子。

      他入了黨,變得有集體榮譽感,逐漸明白軍人的責任。4年里,他立過三等功一次、獲評優秀士兵兩次、被嘉獎一次。他會跟兄弟們講部隊里的趣事,語氣成熟了,但帶著驕傲。

      “他去了沒多久,感覺談吐就變了!毙值苤械睦隙䲢钐煸秸f,這是鄭士波二姑姑家的兒子,小他一歲,從小一起長大,“忽然穩重了,講事情有條理,對事物認知也比同齡人超前!

      同出于三門亭旁,楊天越又何嘗沒有紅色情結?次年,他也應召入伍,去了當時的寧波東海艦隊(今屬東部戰區)。

    楊天越

      “走時,我直接斷了自己的后路,沒有保留學籍!睏钐煸秸f,“我想,進了部隊,就要一路走到底!

      在部隊待了一陣,他與家人通話,才得知大姑姑的兒子、兄弟里的老三周成相竟也入了伍,和鄭士波同在浙江省軍區。

    周成相(右一)和父親周德進合影。

      “當兵,更像我們心里的一個夢想,平時不會輕易提起!敝艹上嘈Φ,“我們一起時,沒對彼此說過。直到發生了,才知道‘原來你也是這樣’!”

      后來,楊天越考了士官學校。士官學校的要求,比一般部隊要嚴格許多,他咬牙挺過2年的艱苦訓練,成了一名海軍通信兵。當兵12年,他幾乎年年都在全國各地奔波,從事通信工作。轉業后,又去了溫嶺人武部,一直與軍人打交道。

      “在我看來,軍人是最可愛的人!睏钐煸秸f,“其實,在許多看不見的角落,都有軍人默默付出!

      接力棒

    何一帆

    楊天書

      2012年和2019年,老四楊天書和老五何一帆又相繼入伍了。楊天書是武警戰士,何一帆則被野戰軍部隊選中。三個哥哥開玩笑說,家里的軍種越來越豐富了。

      武警和野戰軍的訓練都很艱苦,尤其是野戰軍,上山下海,地里爬、海里游,都是常有的事。

      聽慣兄長們講部隊生活,何一帆原以為自己對部隊已經很了解。直到進了野戰軍,他才發現,“完全是兩碼事”。

      “動不動會凌晨兩點集合,需要會野外生存,還得進行冬天抗寒訓練,要求非常高!焙我环f。

      但他沒“倒”老鄭家的“牌子”。新兵下連考核,十五個科目,他拿下了十四個優秀。

      鄭凱軒和何一帆只差2歲,從小親近,總愛問何一帆部隊里的事情!爸钡剿靶┨烊胛,我才反應過來,原來他也早就想去了!焙我环Φ。

      對于“當兵”這個詞,鄭凱軒更不陌生。

      3歲時,父母在外,他有一陣子寄宿在大伯母家。那一年,鄭士波前往浙江省軍區當兵,鄭凱軒跟著伯母一起在站臺為他送別。兄長一身軍裝踏進列車的畫面,成為他對軍人最初的記憶。

      小學三年級,父母送他參加軍事夏令營。夏令營模擬軍隊的生活、訓練環境,學生們不能與外界隨意聯絡。其間,不少孩子忍不住哭鬧,還有父母接走的。鄭凱軒的母親李玲素放心不下,打電話詢問,卻聽電話那邊兒子淡定說了聲“一切都好”。直到夏令營結束,她才發現兒子的腿上叮滿蚊子包,在里邊還因感冒發了燒,卻一字未提。

      “還是受他哥哥們的影響,都是報喜不報憂!崩盍崴卣f。

      鄭凱軒從小就是尖子生,會架子鼓、薩克斯等好幾種樂器,愛好乒乓球、籃球、騎行,大學又上了清華。這些年,其實從沒有人跟他提出過從軍的要求?捎行┦略缫褲撘颇。

      “軍人,這看似簡單的兩個字,背后的分量重于泰山……軍人當舍生忘死、前赴后繼;當有‘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從容大義,‘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磅礴氣勢,‘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壯懷激烈!”鄭凱軒在入伍發言稿寫道。

      退伍不褪色

      “做這一行,每天要四五點起床,許多人吃不了這個苦,就轉行了!鼻耙煌砹璩2點睡,當天從寧波趕來椒江的周成相笑著說,“不是說當了老板就能輕松的,有天早上我晚起了一會兒,一看100多個未接來電!

      退伍后,周成相當了一陣子司機。妻子的舅舅開辦鋼廠,讓他過去上班。周成相卻說:“如果你只是賣我個面子給我一份活,我不去!睂Ψ铰犕,開始帶著他,教他做生意。

      周成相說,是部隊的大熔爐讓他見了世面,“人一定要自強!

      如今,周成相從事廢鋼鐵回收生意,年營業額過億元,他依然起早貪黑。在他看來,吃得苦中苦,是部隊生活給予他的品質。

      老大鄭士波也在做生意,年年闖蕩,四處奔波。但他為人豪爽,做事靠譜,在業內小有名氣。

      “從部隊出來,無論怎樣,希望保持住那顆初心!编嵤坎ㄕf,“如果祖國需要我們,我們隨時沖上前!

      2021年,何一帆退役。他回到臺州職業技術學院繼續學業。

      他所在的寢室有6個室友,其中5人都是退伍軍人。大伙兒商量好,秉持“軍人退伍不褪色”原則,每天一起訓練、跑步,一起打掃衛生,保持部隊作風。

      晚上,這個寢室是“不準”刷手機的。大伙兒會講部隊里的故事,探討軍人精神。大一下學期,在5名退伍軍人鼓勵下,唯一沒當過兵的室友也去了福建從軍。

      此后,學校每逢征兵宣傳,就會找上何一帆的寢室,讓他們做同學們的工作。

      因為當過兵,何一帆做事認真、沉穩,大二競選成了該校建筑工程學院的學生會主席。學校辦運動會,他身先士卒帶領同學們晨練、晚練,結束后,又跟同寢室的戰友們一起跑步。后來,學院代表隊拿到了運動會的第一名。

      采訪快結束了,何一帆起身準備離開。走前有些不好意思,告訴記者,自己感冒了,得去掛針。

      “還燒著呢,39℃!编嵤坎ń忉屨f,“可對我們當過兵的人來說,只要組織有任務,必須去完成!

    標簽:編輯:龔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