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id="kdywy"></tr>

  • <tr id="kdywy"></tr>
  • <td id="kdywy"></td>
    <acronym id="kdywy"><strong id="kdywy"><address id="kdywy"></address></strong></acronym>
    <acronym id="kdywy"><label id="kdywy"></label></acronym>

    當前位置 : 浙江文明網 > 市縣動態 > 臺州

    王保頭:一座墓碑一生守護

    發布時間:2023-03-17 14:11:53 來源: 臺州日報 記者 周子凝

    王保頭在潘心元烈士墓前。

      3月中旬,陽光正好,清風徐徐。玉環市清港鎮臺山村潘心元烈士墓前,一位頭發花白、精神矍鑠的老人,表情肅穆地站立著,他的名字叫做王保頭。

      清明還未到,整個烈士陵園稍顯空蕩,但他的身影常常出現在此,“再過一段時間,掃墓的人會漸漸多起來,這幾天,我有空就會來山頭轉轉,清理雜草、樹枝!

      對于81歲的老黨員王保頭來說,守護這座墓碑,是他一生的使命與職責。

      一個名字,始終牽掛于心

      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潘心元烈士墓是一座無名墓。更早前,墓周邊的土地是用于種植莊稼,臺山村部分村民在此勞作。

      “墓里的是潘先生,他有恩于我們臺山人”“他曾經在村里辦夜校,教大家識字”“他是真正的英雄,值得我們守護”……自打記事起,王保頭常常聽到村里人講起“潘先生”,也就是那座無名墓的主人。

      稍大些,他就常跟著父親下地干活!澳估镞@位潘先生是‘湖南爺’,不要忘記他對我們的恩情!眲趧娱g隙,父親總是神情嚴肅地對他說,將來得要好好守護。

      “‘潘先生’是誰,我得找到他!蓖醣n^懵懂的腦海里總會冒出這個想法,它就像一顆種子,在他心中生根發芽,紅色烙印也從此刻入了他的骨血。

      時光流轉,成年后,王保頭當了兵。經過四年的軍旅生活,他對“潘先生”的敬仰有增無減。

      身在外,心總是牽掛著老家這位英雄。

      退伍回鄉后,王保頭一放下行李,就直奔臺山無名墓,“當時,這兒比較荒涼,雜草叢生,我見到后,心里不是滋味!

      想到父親當初的話,王保頭心一橫,就義務包攬下了無名墓的管理、清掃工作。

      1978年,他被分配至海山鄉鄉政府工作,其間,他還入了黨。

      參加工作后,王保頭奔波于干江、海山與臺山村三地,只要休息回鄉,就會上山打掃墓碑周邊的環境。

      “大家都忙著各自的生活,總得有人站出來、做些事,就由我來當這個‘服務員’吧!被貞涍^往,他的嘴角露出了一絲笑容。

      159級臺階,走了一輩子

      王保頭堅信,英雄不該被埋沒。

      在工作之余,他便四處尋訪,考證“潘先生”的真實身份,足跡遍布了整個玉環。

      皇天不負有心人。1985年,王保頭從一位蔣姓老人那得知,“潘先生”名叫“潘心殷”。后經多方考證,他才曉得,因錯誤發音導致誤傳,“潘先生”應叫“潘心元”,湖南人,是一位紅軍干部。

      得知“潘先生”的基本信息后,王保頭激動得一晚上沒睡好覺,也更加堅定了繼續收集資料的信心。

      通過相關部門和王保頭25年的不懈求證,1994年,經浙江省委黨史研究室認定,清港鎮臺山村的無名墓為潘心元烈士墓。

      也是從這年起,他正式承擔起了烈士墓的義務講解員一職。

      為做好講解工作,他把《潘心元英雄傳》讀得滾瓜爛熟,并結合身邊村民們的口述,把講解說得淺顯易懂、生動活潑。

      每每到了清明節、建軍節、建黨節、國慶節等節日,王保頭會早早穿戴整齊,前往烈士墓做準備工作。

      一場完整的講解往往需要1小時,最多的時候,一天要講約10場次,但他甘之如飴,從不抱怨!霸诓筷犉陂g,我就堅定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只要人民有需要,就會站好最后一班崗!蓖诵脑沂磕,王保頭的眼睛濕潤了。

      已是耄耋之年,可說起潘心元烈士的事跡,他依然條理清晰、字字鏗鏘,“年紀大了,身體也容易出毛病,這兩年,就有好幾位年輕人拜我為師!

      在清港鎮鎮政府工作的林燁就是王保頭的徒弟之一!皬淖x小學起,我就聽王保頭老師講解烈士事跡。他的講解激情澎湃,耐人尋味,十分接地氣,又不乏史料佐證!彼f,有時碰到老師有事、身體不舒服時,作為徒弟就頂上來,為他分擔一些工作,“王老師既當守墓人,又當講解員,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尊敬。作為他的徒弟,我們會把烈士事跡講好講透,讓革命精神代代相傳!

      山腳下至墓碑,一共159級臺階。不過數百米的墓道,王保頭走了一輩子。

      如今,走得有些吃力了,可他仍是頭也不回地上山。

    標簽:編輯:龔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