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id="kdywy"></tr>

  • <tr id="kdywy"></tr>
  • <td id="kdywy"></td>
    <acronym id="kdywy"><strong id="kdywy"><address id="kdywy"></address></strong></acronym>
    <acronym id="kdywy"><label id="kdywy"></label></acronym>

    浙江醫生挺身救人觸動全國網友,背后并不簡單

    發布時間:2023-05-31 10:05:24 來源: 潮新聞 記者 陳寧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本月,兩個浙江醫生挺身救人的故事觸動了全網——

      5月18日,臨安區第四人民醫院醫共體昌化分院的四位醫護人員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療休養時,接力救助突然失去意識的游客,大熊貓基地決定四位白衣天使可享終身免費入園,話題隨即沖上熱搜;21日,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主任醫師陳致宇在蕭山飛往廣東的航班上緊急救助一位突發疾病的年輕乘客,人民日報官方微信公號點贊這位浙江醫生……

      這兩個發生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的故事,收獲了網友們的一致好評。其實,醫務人員在緊急狀況下的挺身而出都是基于平時的專業訓練,近年來全國各地屢有發生類似案例,不少醫生因此沖上熱搜甚至成為網紅。

      潮新聞記者采訪了部分挺身而出的醫生和專家后發現,這類現象觸發的不只有“感動”。

      01共鳴

      這些年,醫務人員在公共場合救人,已經是熱搜榜上的高頻詞。比如,上!搬t生天團”在高鐵上緊急會診、山東乳山女醫生雨中跪地搶救突發心梗老人、衢州江山3名醫生20分鐘接力救援等等,都先后引起全網關注。

      但面對如潮水般涌來的掌聲、贊譽,這些網紅醫生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的表達卻很簡單:“我們是醫生,這只是出于本能!薄爱敃r沒有想太多!薄皳Q做別的同行,他們也會這么做!

      這些不加修飾、出于本能的救人瞬間,為什么總能觸動網友的情感共鳴?原因大概有三:

      一是契合主流價值觀!扒рx一發的時刻,白衣天使挺身而出,不計得失的幫助他人,這種無私助人的品格,是傳統美德,更與大眾期待的醫生形象相符合!闭憬髮W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長范柏乃認為,同時,大家對危難時刻伸出援手的情況本就深懷感恩之心,即便被救助的是素不相識的路人。這種強烈的共鳴,或許就是學者辜鴻銘向世界介紹的中國人的溫良本性。

      二是醫生的形象深入人心。多位醫生告訴記者:“這些年,感受到了一種更為溫和的醫患關系!钡拇_,三年疫情之后,醫務工作者的形象變得更加鮮活——白衣為甲的執著、義無反顧的背影、為大家舍小家的選擇,都深深印刻在每個人的腦海之中。這也就是為什么,緊急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愿意相信醫生。

      三是公眾健康素養的提升。新冠疫情正在重塑人們的健康觀,我們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關注身心健康。在醫生救人的熱搜話題下,網友們的留言不止于“點贊”“感動”,還有不少人提議相關部門、醫務工作者普及急救常識的建議。在范柏乃看來,大家關心的不只是一個“快餐式”的熱點話題,而是在關注社會公共服務能力的提升。

      這種全網的情感共鳴,對醫護人員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搜索引擎上輸入曹君瑜的名字,還能輕松找到6年前她在三角洲海灘留下的那個故事。2017年5月8日,《浙江日報》刊發報道《“請讓開,我是醫生”》,記錄了龍泉市人民醫院麻醉科醫生曹君瑜在廣東惠州度假時緊急救援一位溺水青年的過程。

      時隔6年,記者再度聯系上曹君瑜時,她依然堅守在原來的崗位。當年,在媒體的報道、同行的口口相傳之中,曹君瑜在醫院內外“火”了。當她結束廣東之行回到龍泉,不少院內的年輕醫生找她談心,從她的身上尋找一份職業榮譽感,和一種力量。

      02合力

      醫生們果斷、勇敢的挺身而出,也在潛移默化地推動一種新的社會風尚、社會認知。

      就在幾年前,醫生街邊救人“是否非法行醫”“是否需要承擔責任”“是否需要出示相關證件”等質疑聲不斷,這讓不少醫生頗感無奈:救人本是天職,但在爭議之中,我們不敢輕易伸出援手。

      在業內外人士的高度關注之下,2021年8月2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師法》(以下簡稱醫師法),這部法律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醫師法中明確,醫師在公共場所因自愿實施急救造成受助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

      陳致宇記得,醫師法施行后,醫院很快向院內職工進行了科普!斑@給了我們極大的鼓舞!彼f,雖然救人的情況純屬突發,但是法律的認定,的確讓醫生們在面臨緊急情況時更有底氣挺身而出。

      一個又一個緊急情況下的選擇看似偶然,其實也需要強大的社會合力。

      臨安的四位“白衣天使”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憶到,在她們接力救援時,周圍的群眾也沒閑著,有人幫著打120,有人安撫游客家屬的情緒,“聽說我們過來之前,也有人幫他做過一次心臟復蘇!迸R安區第四人民醫院醫共體昌化分院護士程瓊麗告訴記者。

      這令程瓊麗十分感動,她說周圍人們的支持給了她們極大的鼓勵!拔覀兤鋵嵰灿行]底,但他們一直在暗示我們,這樣做好樣的!

      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社會風尚。曹君瑜救助溺水青年后一路跟隨,反復叮囑家屬要盡快到三甲醫院接受正規治療。在離開廣東之后,她還曾經與對方視頻通話,直到看到他一切順利才放下了心。6年來,自己與這位青年及其家人偶有聯系,幾個原本素不相識的人,就這樣成為彼此信任的朋友。

      這樣的雙向奔赴還有很多——

      2021年2月,平湖市中醫院醫生王真南在路邊救助一位騎電瓶車不慎摔倒后昏迷的市民,周邊多位陌生人見狀立刻伸出援手,幫助聯系救護車輛和患者家人,醫生和路人緊湊配合,化險為夷;

      2022年12月,海南省腫瘤醫院一名工作人員在下班途中對一位突然發病的老奶奶緊急施救,事件經媒體報道后在當地迅速升溫,陌生的市民們紛紛給醫院打去電話,向這位勇敢的姑娘表達感謝;

      2018年3月,廣州市一位市民在路邊昏迷,路人撥打電話叫來救護車,抵達現場的兩位醫護人員就地施救,因為正值夜晚、光線較暗,經過的路人們不約而同地掏出了手機,并打開照明燈進行照明,網友形容,這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

      醫生們的挺身而出,使人們想到了十多年前成為全國焦點的彭宇。有人評價,有法律的保駕護航、有良好的社會風尚,醫生群體路邊救人將不再遭受“老人倒地該不該扶式拷問”。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03呼聲

      在點贊這些醫生的同時,大家不約而同思考了同樣的問題:緊急情況下如果沒有醫生在場怎么辦、公共場所的急救設施是否完善、老百姓的急救常識是否到位等等。

      全國人大代表、衢州市中醫醫院副院長陳瑋是較早留意到這些問題的人之一。早在2014年,陳瑋在杭州火車東站搶救一名發病倒地的戰士而被不少人熟知,網友親切地稱她為“最美醫生”。

      自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陳瑋在兩會期間曾多次圍繞急救問題發聲。2018年,她提出“心肺復蘇技能推廣”和“除顫儀的安裝使用推廣”;2019年,她提出“把心肺復蘇納入到義務教育之中”;2020年,她提出“把心肺復蘇作為高中生的必備技能之一”;2021年,她又提出“把心肺復蘇納入到培訓機動車駕駛員考核內容之一”。她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據不完全統計,雖然中國紅十字會、各個醫療機構及相關社會團體等開展了數十年CPR培訓,但迄今為止我國應急救護技能普及率僅有不到1%。

      曹君瑜告訴記者,6年前的那次偶然施救,也讓她深刻意識到了急救普及的重要性。她的故事被媒體宣傳后,她多次婉拒了采訪、講座邀約,但她卻多次呼吁加大心肺復蘇的普及力度。

      這些年,這樣的呼聲不僅來自于這些挺身而出的故事主角,也來自于網友、普通百姓。不少醫務工作者、急救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急救設施和常識雖然不是天天要用,但決不能陷入“用時方恨少”的尷尬——

      首先,設施不能做擺設。近年來,在多方呼吁之下,公共場所陸續加裝AED,這值得點贊。但是這些設備切不能一裝了之,緊急情況之下,這些設備能不能正常啟用,普通群眾會不會正確使用?這些都是比安裝設備本身,更為迫切的問題。

      其次,科普力度需要加大。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醫院開始加強醫務人員的急救意識,要求人人都會心肺復蘇。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希望這樣的急救常識能夠不斷的走出醫院,走向更多的普通人。

      最后,公共場所緊急救援,絕不只是醫生的責任!肮矆鏊墓ぷ魅藛T、交警、城管等群體如能普及急救常識,將對緊急情況的處置發揮很大作用!标愔掠罡嬖V記者,這些年,我們看到了不少緊急情況下醫生、路人合力救援的故事,但我們呼吁更多的人有能力參與其中,在必要合理的情況下,果斷向前,幫助有需要的人。

    標簽:編輯:龔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