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id="kdywy"></tr>

  • <tr id="kdywy"></tr>
  • <td id="kdywy"></td>
    <acronym id="kdywy"><strong id="kdywy"><address id="kdywy"></address></strong></acronym>
    <acronym id="kdywy"><label id="kdywy"></label></acronym>

    29年,他托起118名學生的求學夢

    發布時間:2023-07-26 10:28:44 來源: 甬派客戶端 記者 王偉 張培堅

      今年77歲的張如普堅持助學29年,資助學生118人,哪怕在自己身患重病的時候,也沒有終止。

      張如普是鎮海蛟川街道一個普通的退休干部,他用不普通的行為感動了大家。接受記者采訪時,張如普說,其實寧波有很多捐資助學的人,他不過是其中一個,剛好被媒體知道了,報道了,這不算什么。

      確實,捐資助學這根接力棒,在歷來重教的寧波,有著很好的傳承。從早些年的寧波幫,到如今家喻戶曉的“順其自然”,還有許許多多的普通人,他們有的被人熟知,有的默默無聞。正是他們的付出,讓寧波的孩子,以及來寧波求學的各地學子,共同感受到了一座城的溫暖。

    回憶起資助的學生,張如普笑得很開心。

      從1/4到1/3,再到1/2多

      “甸張出生是農民,六九年初去當兵,福建前線十年零,轉業脫帽放下槍,長石工作副鄉長,灣塘俞范城關鎮,蛟川退休六十正,人生樂趣路一程!

      喜歡寫打油詩的張如普,用這樣一首詩來概括自己這么多年的經歷。出生于鎮海甸張村的張如普,是一名有著11年兵齡的退伍軍人,退伍后一直在鎮海的鄉村和街道工作,直至退休。

      他的助學路始于1995年,29年間,他資助了118名學生,累計金額70萬元左右。僅今年,他正在資助的就有18人。

      其實,在1995年之前,遇到有困難的人,他也會慷慨解囊幫一把,不過那些是階段性的,并不持續。1995年,張如普的助學正式走上“軌道”。

      剛開始,他資助的孩子主要是通過身邊的親朋了解到的,范圍在鎮海。后來,他在《寧波晚報》上看到市慈善總會發布的一則消息,知道有貧困大學生需要幫助,于是馬上聯系了慈善總會,表達助學意愿,這才有了持續捐助的第一個大學生高同學。高同學來自河北,考上了寧波大學,卻無力負擔學費,張如普就資助她直至大學畢業。

      這也是張如普第一次與市慈善總會聯系。之后,他特意訂了《寧波晚報》,以便及時看到學生求助的信息。慢慢地,他資助的學生多了起來,一般都是在寧波讀大學的學生,他們的家鄉遍布各地,近的是寧波地區的,稍微遠點的有諸暨、臨安等省內的,更遠的來自安徽、河南、山東、江西、廣西、內蒙古等地。

      期間,張如普又在電視上看到了福建惠安的消息,那是他當兵的地方,相當于他的第二故鄉。于是,他又聯系上了惠安市慈善總會,每年資助10名貧困大學生,資助了四屆,共40人。

    張如普家的一角

      除了資助大學生,張如普也資助過小部分高中生。起因也屬偶然,2011年,貴州普安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來鎮海區蛟川街道掛職,交流的過程中,張如普知道了貴州普安當時有不少家庭只能解決溫飽問題,無力負擔孩子上學。于是,在掛職干部的牽線下,張如普聯系上了貴州普安縣青山民族中學,與10名高中生結對,資助他們完成高中學業。

      開始助學時,自己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負擔較重,張如普用于資助的費用每年約占自己收入的1/4;后來兩個女兒工作了,他就拿出收入的1/3用于助學;等到退休,他資助的費用占到了收入的1/2;如今,已經超過了1/2。

      最難的是2014年。那年3月,他得了重病,接下來,輾轉寧波上海治療,經濟狀況捉襟見肘!昂芨兄x戰友和朋友們的幫忙,幫我度過了最難的一段時間!焙髞碛錾霞依锓孔硬疬w,拿著拆遷款的張如普,沒有在寧波市區買房,選擇在鎮海買了一套老舊的小房子,這樣,多出來的錢治病之余,還能繼續用來助學。

    收藏在箱子里的證書

      他和那些學生的故事

      “得到您的幫助,我十分感激,您讓我的求學夢想實現了,我能踏踏實實地把書讀好。我一定會努力上進,好好學習,將來為國家奉獻力量!

      “我們相信生活的美好幸福需要自己去創造,我們相信知識可能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但它能改變我們自身。我們定會通過這三年的不懈努力,考上大學,回報社會,回報您對我們的期望。即使我們進不了大學,我們也會感到問心無愧,因為我們付出努力了,所以我們會苦讀這三年……”

      這是早些年,張如普資助的貴州孩子給他寫來的信件,他珍重地收藏在一個箱子里,箱子里有不少信件,都是之前受資助學生寫來的!艾F在信件少了,有時候會通過手機微信聯系,不過總體上我跟學生們聯系的不多,不想打擾他們的生活!

    這樣的證書有很多

      不過那么多學生,總有一些互動讓人印象深刻。

      臨安陳同學的信息是張如普在電視上看到的。那時候大概是1999年,陳同學母親身患重病,妹妹退學打工謀生,陳同學的大學還有一年半畢業,卻面臨交不起學費和生活費的困境。

      “我想總不能讓孩子就這樣不讀書了吧,于是打電話到電視臺,表達了資助想法!币婚_始,陳同學還不相信有這樣的好人好事,畢竟不是三百五百,而是近萬元費用。結果第二天,她就在學校見到了趕來的張伯伯,他是直接帶著錢去的。為了打消孩子的不放心,張如普甚至寫了一份“協議”,表明自己絕對不求回報。

      當然,陳同學沒收這份協議,后來協議撕掉了。畢業后的陳同學在一家制藥廠工作,結婚時父女倆盛情邀請張如普前去喝喜酒。見到張如普的陳同學,向自己的另一半介紹“這是我的恩人”。

      李同學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張如普資助的兩名災后貧困生之一,F在早已畢業,隨建筑公司在非洲工作!2018年他突然聯系我說,‘張伯伯,我終于找到你了!’原來他工作以后,換了手機,電話找不到了,后來通過市慈善總會找到了我的聯系方式,隔了幾年才有了那一通跨國電話!焙髞韨z人加了微信,偶爾互動一下。張如普覺得這么多年,學生一直記得,也挺溫暖的。

    和以前比起來,生病以后的張如普廋了很多

      張如普的小目標

      為什么要持續不斷地助學?這大概是張如普被問過無數遍的問題了。他同樣用一首打油詩來回答:退休生活有保障,日子過得像小康,幫困助學我引導,幸福感謝共產黨。這是一個有著54年黨齡、11年兵齡的老人樸素的回答。他認為當今時代,非常需要有知識的人,自己當年就是吃了沒知識的虧,所以能幫就幫一把。

      其實這些年,從市慈善總會的負責人到他的朋友們,也不是沒人勸過他,自己身體不好,經濟條件也一般,已經資助這么多年學生,可以了,不用再資助了,但是每次看到遭遇困境的學生,他總是忍不住伸出援手。

      就像今年,原本按照他的計劃,資助到115個學生的時候想收尾了,但當他收到消息,有一名大學生因為資助人自身遭遇變故,無力再資助時,他又毫不猶豫地出手了。

    助學,猶如養護花草,給他們澆點水,希望他們長得更好。

      這次結對的困難大學生小趙是安徽人,父親今年2月因心梗去世,母親傷心過度健康每況愈下,家里弟弟妹妹還在上學。得知小趙的家庭狀況,張如普不僅資助小趙每年5000元,還和朋友一起去了小趙家探望,大家湊了點錢給小趙母親看病。而且在資助小趙期間,他每年再捐助3000元,幫助小趙的弟弟妹妹。于是,資助的學生達到了118人。張如普說,能多幫一個是一個吧。

      說起家人的態度,張如普說一開始他是瞞著家人的,直到10多年后被媒體報道了,家里人才知道。一開始,妻子也是不太理解,家里不富裕,連給她買個手鏈都不舍得,為什么一直要資助別人呢?“不過現在,老伴和女兒們都很支持我了,她們只要我開心健康就好!

      “我現在的小目標是,到2027年,身體允許的話,我希望能資助到127個學生!睘槭裁吹2027年資助127個?因為那是建軍100周年,又是2027年,他想有點儀式感。

    標簽:編輯:龔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