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id="kdywy"></tr>

  • <tr id="kdywy"></tr>
  • <td id="kdywy"></td>
    <acronym id="kdywy"><strong id="kdywy"><address id="kdywy"></address></strong></acronym>
    <acronym id="kdywy"><label id="kdywy"></label></acronym>

    當前位置 : 浙江文明網 > 市縣動態 > 寧波

    第二批8支隊伍進駐鄉村,探尋共富路徑

    發布時間:2023-07-26 10:27:33 來源: 寧波晚報、甬派新聞客戶端 記者 賀艷 薛曹盛 王悅寧 王冬曉 實習生 周婷怡 通訊員 余璐

      “新新鄉榮隊”走進歷山村、“進士第一村隊”調研走馬塘村……

      7月24日,“鄉村π計劃——鄉風文明大調研”第二批8支隊伍分別走進鄞州區東吳鎮三塘村、余姚市四明山鎮北溪村、余姚市泗門鎮謝家路村、海曙區集士港鎮深溪村、鄞州區姜山鎮走馬塘村、象山縣墻頭鎮方家岙村、余姚市低塘街道歷山村、奉化區溪口鎮東山村8個典型村莊。

      舜耕歷山,孝德福地

      “新新鄉榮隊”來啦

      昨日上午,由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老師張冰倩帶隊,6名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和2名寧波外國語學校學生組成的“新新鄉榮隊”來到了余姚市低塘街道歷山村。

    “新新鄉榮隊”合影

      “新新鄉榮隊”隊名挺有講究!拔覀儓F隊的‘新新’對應的是‘新時代、新鄉村、新農民’的三新,‘鄉’對應的‘鄉風調研活動’和‘鄉村振興戰略’,‘榮’對應的是對鄉村鄉風未來發展的期望!薄靶滦锣l榮隊”的隊長葉科毅介紹。

      出發之前,大家對低塘街道歷山村的名氣有所耳聞。但所謂“百聞不如一見”,當大家真正腳踩在歷山村這片土地上,才真真切切體會到其歷史的悠久!妒酚洝份d:“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光緒《余姚縣志》引康熙縣志記載:歷山,在縣北四十里,有象田、舜井、石床諸跡,山陽石壁鐫“耕隱”二字,有石嵌空橫覆如床,可坐數人,相傳為帝舜耕時避雨處。

      在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虞舜傳說”余姚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歷山村宣傳文化員張川的帶領下,大家參觀了歷山文化公園,里面有“省級非遺傳承基地”虞舜紀念館、農耕文化展示館、文化禮堂家園館等。

    參觀“省級非遺傳承基地”虞舜紀念館

      在虞舜紀念館,大家了解了舜和余姚的傳說;在農耕文化展示館,大家看到了很多以前只在書本上見過或從未曾見過的農耕器具;在文化禮堂,大家體驗了一番浙江省五星級農村文化禮堂的風貌。

    參觀“省級非遺傳承基地”虞舜紀念館。

      舜耕歷山,孝德福地。接下去的幾天,大家期待能更深入了解歷山村,體會村情村貌。

      從家風家訓入手

      尋找走馬塘的共富力量

      這個季節,走馬塘最出片的無疑是這一池荷花了。明清建筑特色的馬頭墻,屋前是一潭開闊的池塘。翠綠的荷葉挨挨擠擠靠在一起,粉白的荷花滿塘盛放。高高的馬頭墻與荷花相映成趣。

      由浙江大學寧波科創中心(寧波校區)的8名研究生和寧波四明中學的兩名高中畢業生組成的“進士第一村隊”來到“中國進士第一村”——鄞州區姜山鎮走馬塘村,開啟新一輪的調研。

    “進士第一村”調研隊來到走馬塘村。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級美麗宜居示范村、中國傳統村落、全國文明村……一個鄉村竟有這么多‘國字頭’的金字招牌,太厲害了!”段文杰今年25歲,是浙江大學寧波科創中心(寧波校區)物流工程與管理專業的研二學生,老家在安徽滁州,這是他第一次近距離走進寧波的美麗鄉村,“接到調研的任務后,我就上網查找了關于走馬塘的很多資料,對這次調研越來越期待。我希望從家風家訓入手,去尋找走馬塘的共富力量!

    走馬塘荷花池。

      浙江大學寧波科創中心(寧波校區)材料與化工專業的章亦文老家在浙江紹興的一個農村,他對鄉村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澳呐率沁@樣的雨天,走馬塘都有不少游客,我們也希望借這次調研看看鄉村的流量密碼!

    “進士第一村”調研隊聽工作人員介紹鄉村振興故事。

      駐村第一天,姜山鎮鄉村振興工作組專班成員、走馬塘村聯村干部張健民給調研小組分享了他在走馬塘工作一年多的真實感受!拔覀兪崂泶迩f現有資源,引進社會力量,激活村里的閑置空間,讓更多村民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讓他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走馬塘新業態——荷塘咖啡。

    走馬塘新業態——荷塘小院。

      浙江大學寧波科創中心(寧波校區)的“90后”導師賈群是這次調研組的負責老師,他已經來過走馬塘多次。在張健民的分享中,他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好風景要講出好故事,好故事要做成好產品”!罢罱ㄎ枧_,引進產業,讓村民參與,這可以最大程度保留鄉村風貌,留住鄉愁,而不會顯得商業味特別濃。走馬塘的產品,都是一種文化輸出,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彼诖,這次走馬塘之行能迸發出更多的火花。

      村民“客串”專家

      教隊員們識作物認植物

      “同學們,來看看這是什么?”

      “這是花生嗎?”“土豆還是番薯?”……

      來自浙大寧波理工學院、浙江萬里學院、寧波財經學院的10名師生組成的“北溪并流分隊”來到余姚市四明山鎮北溪村,同學們在山野田間識作物、認植物。鄉村的一物一景,吸引師生駐足拍照留影。

    余姚市四明山鎮北溪村。

      北溪村,因村內一條溪水“南繞而復北折”得名,更因宋末元初學者戴表元的一首《四明山中十絕·北溪》而出名。北溪村建村800多年,以盧姓為主,村內留存盧氏祠堂、天興廟、岳殿、文昌閣、仁政橋等清代建筑,頗具古風韻味。

      隊員與村鎮工作人員座談交流后,實地走訪北溪村。村子“臥”在山谷之間的平地上,一條溪水穿村而過,村居老屋錯落有致。生活在城市的大學生,對山村生活很是好奇,每到一處風景,都要拍照記錄。

    北溪村正在打造文旅項目。

    隊員實地探訪北溪村正在打造的文旅項目。

      “考考你們大學生,這個是什么?”四明山鎮工作人員指著路旁的一畦菜地問道。

      “這個是花生,還是土豆?”有同學猜測。

      “這個是花生,花生葉子猛一看像四葉草,橢圓形,小小一片,葉片光滑。土豆葉子比較大,上面有紋理!编l村工作人員,給城里學生“科普”起了農作物。

      “這個是芋頭,葉片肥大,和滴水觀音很像”“這個是黃瓜,那個是豆角,這兩個都要搭架子的……”村民、鄉鎮工作人員客串了一把“農業專家”,教城里學生認識瓜果蔬菜、苗木綠植,也講起了北溪村幾十年的發展歷程,同學們一邊拍照,一邊記錄,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大學生將和鄉民做朋友,深入村落調研鄉村發展,探尋共富路徑。

    標簽:編輯:龔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