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務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是提升人的文明素質的有效路徑。今年以來,平湖市圍繞志愿服務“未呼先應、有呼必應、一呼百應”,打造縣域志愿服務閉環機制,讓新時代文明實踐煥發蓬勃生機。
以“未呼先應”體系,
補齊志愿服務發展短板
從頂層設計和實踐探索出發,進一步完善以平湖市委宣傳部(文明辦)為主導,組織部、民政局、團市委、總工會等多部門單位及各鎮街道密切配合的“三級”聯動機制,讓制度成為志愿服務發展的有效保證。
依托地域文化品牌——“平湖后生”與“浙志援一鎮一品”建設,充分調動全市資源,打造“平湖后生、平語青年、文藝賦美、普法援助”等8支專業志愿服務隊伍與“林距離、連心橋、踏浪者”等8鎮街道應急志愿服務隊伍,形成“8+8+N”的志愿者專業化隊伍格局,有效滿足了群眾對于專業服務的需求。
截至目前,全市志愿者人數超過10萬人,每萬人擁有活躍志愿者數1400人次。今年以來,先后圍繞迎亞運、垃圾分類、救災、敬老、助殘、幫困等重點主題,開展各類志愿服務25萬6千余場次,有效簽到170萬余人次,參與率排名全省前5
以“有呼必應”矩陣,
滿足基層志愿服務需求
通過志愿服務陣地的孵化作用,結合“中心工作”需求需要,量身打造特色志愿服務組織。
平湖市曹橋街道“壹起來”志愿服務團隊,以服務“營商環境優化提升‘一號改革工程’”為目標,以曹橋集鎮商圈周邊陣地——平湖市志愿者集結號為駐地,在助力“誠信商圈”建設的同時自身也不斷發展壯大,其影響力與服務范圍已從周邊社區擴大到整個集鎮范圍乃至相鄰街道。
著眼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領域,在全市開展“志愿服務品牌培育提升行動”,強化品牌意識,擴大志愿服務影響范圍。打造的“文明啄木鳥”“浙志援”等老牌志愿服務項目在文明創建、應急事件中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新培育的“亞運小使者”“虛擬崗位”等志愿服務項目,聚焦亞運、共富熱點,通過完整的前期規劃、中期實踐、后期總結推廣,引領全市志愿服務水平高質量發展。
以“一呼百應”機制,
錨定志愿服務遠景目標
一呼百應,不僅是服務項目和內容對于服務需求的及時響應,也應是我們鼓勵更多志愿者投入到志愿服務行列的有效回應。
一方面,積極探索志愿者激勵方法,建立志愿服務回饋制度,完善出臺了《平湖市志愿服務激勵褒獎辦法》,從精神和物質層面給予志愿者嘉許,提升志愿服務的社會認同感,以此促進志愿服務活動持續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通過建立專業人才庫來拓寬人才的挖掘、培育渠道。先后涌現葉紅、何紅海、費慧等一批理論功底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志愿服務專家,通過對專業人才的重視去逐步實現理論對實踐的更多反哺,以達到志愿服務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