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斷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

制圖王璟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指出,要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郡縣治天下安,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代表的基層社會治理經驗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以人為本、以理服人、以和為貴”的理念,為進一步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注入強大的歷史文化動力。
“以人為本”是“楓橋經驗”的重要理念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精髓。人民群眾是國家的根本,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中有許多人民性的內容,這些內容值得傳承發展。首先,在中國傳統社會治理中,十分注重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建立,注重和諧村落的建立,強調仁愛、群體、包容。其次,中國傳統社會注重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將每一個人都視為社會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這本身包含了樸素的公民意識和平等思想。例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強調主要由群眾自己參與,自己創造,自己解決矛盾糾紛。再次,中國傳統社會中存在大量的修身、正己、為人處世、處理人際關系的豐富可靠的規則。這些規則是人們數千年生活經驗的組成部分,以地方良善風俗習慣的形式,規范著人們的行為,承載著人們的生活理想。以“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為核心理念的新時代“楓橋經驗”,在60年發展歷程中,經過多次內容上的與時俱進,成為我國基層社會治理的老經驗、老典型,進而發展成代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的典型;這一方面與黨和人民追求長治久安的目標有關,另一方面也與不斷傳承發展“以人為本”的優良傳統有關。
“以理服人”是“楓橋經驗”的重要方式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強調法律和道德綜合為治,強調禮與刑有機結合。在司法活動中強調情理的作用和地位,最大限度地實現法律與風俗、習慣、道德等規范的結合,通過“天理、國法、人情”的統一,實現法律的規范作用。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如陜甘寧邊區時期的司法工作中就強調司法要服務于社會并解決糾紛,目標指向對人的終極關懷。陜甘寧邊區司法極大程度地體現了“以理服人”這一治理理念。司法機關在審理案件、適用法律,對雙方當事人的實體權利義務作出判決時,不僅充分考慮現有法律的規定,而且對雙方當事人的經濟狀況和當地社會現實、當時政府的政策,以及當地的風俗習慣、道德信仰進行綜合考慮。通過對情理的關注,保護弱者的權利,通過道德判斷,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上述“以理服人”的人民司法理念對后續“楓橋經驗”影響巨大。通過“以理服人”的說理方式,盡量減少社會不和諧因素,是“楓橋經驗”為基層社會廣為接受的重要因素。如調解這一解紛方式融天理、國法、人情于一體,高度重視以說理的方式重建當事人之間的和諧關系,進而對基層社會關系的修復和社會秩序的穩定產生積極作用。
“以和為貴”是“楓橋經驗”的重要目標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楓橋經驗”的形成和發展與當地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直接相關。史料記載,唐朝初年尉遲敬德至越州,在楓溪江建成雙孔大石拱橋,楓橋的地名由此傳承至今,成為江南歷史文化名鎮。明清時期楓橋一直是諸暨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楓橋各村姓氏,多為從黃河流域遷入。從歷史資料和各姓宗譜記載來看,其南遷時間可分為魏晉時期、北宋末年、南宋末年。從北方遷徙至楓橋的氏族,通常是聚族而居,有忠孝之美德傳統,尊重長輩、重視教育、講究禮儀、誠實友愛的精神對于人們日常生活的安定和幸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楓橋地區耕讀傳家之風盛行,教育水平較高。宋元明清四代,楓橋產生的進士有35人,舉人68人;被稱為“楓橋三賢”的王冕、楊維楨、陳洪綬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這種以尊師重教、耕讀傳家為中心的耕讀文化,哺育了楓橋人較高的人文素養;楓橋人急公好義、愛說理、講道理、重教育的傳統,孕育和滋養了“楓橋經驗”。
上述歷史文化的積淀主要與傳統儒家學說緊密相關。其一,儒家“和諧觀”塑造了人們“以和為貴”的信條。楓橋人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普遍奉行“和為貴”“讓為賢”的信條,認為“和能生財”“和能生!,因而遇到糾紛習慣于妥協和忍讓,避免沖突和矛盾,力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寧愿自己吃點虧,也要圖個和諧安寧。楓橋人在解決矛盾糾紛時,基本上選擇比較平和的協商調解方式。其二,儒家“禮治觀”塑造了人們“各安其分”的觀念!岸Y治觀”是儒家治世的核心理念,在孔子看來立國的根基在于禮;它要求人們相互謙讓、恭敬并禮貌地待人接物,要求人們在社會中各有次序、各有所遵。儒家認為禮的第一大作用就是“定分”,即節制人的欲望,使人行事有分寸!皸鳂蚪涷灐闭抢^承和發揚了禮的精華,倡導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為每位社會成員提供一套可以明確處世的“量”與“度”。其三,儒家“義利觀”塑造了人們“重義輕利”的觀念?鬃友裕骸熬又\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要求人們在處理道德行為和個人利益之間,應當“見利思義”,即見到有利可圖的事首先要考慮到是否符合“義”的要求,要做到“利”服從“義”!皸鳂蚪涷灐痹谝欢ǔ潭壬鲜怯羞x擇地吸收“重義輕利”,引導人們在利益面前能適當讓步。如楓橋鎮人民調解委員會所掛之對聯“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明辨法理、情理、道理,珍惜親情、友情、鄉情”,充分展示了“以和為貴”理念在基層社會的傳承發展。
“楓橋經驗”之所以長盛不衰,其重要原因在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是楓橋干部群眾高度重視人本身的價值而造就了富有人文主義傳統的“楓橋經驗”。作為具有深厚文脈根基的歷史文化名鎮,楓橋人民具有光榮革命傳統和崇高思想覺悟,既善于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善于從實際出發探索基層治理之道,才能不斷豐富和發展“楓橋經驗”,進而為新時代“楓橋經驗”提供強大的文化自信。